刘伯承: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刘伯承,1892年出生,四川开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任第一二九师师长,与邓小平率部队在太行山区和冀南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竹竿心虚为我师”

解放初期,苏联编写的《大百科全书》,其中有“刘伯承”这个条目,开头是这样写的:“刘伯承(生于1892年)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当苏方将清样送来征求刘伯承意见时,刘伯承把“军”字后面两个字勾掉,恭恭敬敬地写了个“人”字。这样一来,“革命军事家”,就变成了“革命军人”。

刘伯承为川中名将,身经百战,年轻时就参加讨袁护国护法斗争,早已声名远扬。日本军事评论家曾经把刘伯承比之为《水浒传》里的神机军师朱武,可以说是战绩赫赫,功高如山。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谦逊地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人”,摆正个人与党和革命的关系。1942年,他正在涉县领导太行、太岳与冀南的抗日斗争,12月16日是他50岁生日,党中央决定给他祝寿。他非常惶恐不安,一再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成就,那就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的,离开党离开人民,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无论是在太行山或是在冀南平原,前线记者要采访他,宣传他,他总是说:部队是党的,我跟小平同志受党委托,来做一点工作。老实讲,一靠党,二靠战士和人民群众,你去放手写他们,我保你不会错。

在戎马倥偬岁月里,刘伯承有一句座右铭:“竹竿心虚为我师”。他正像一棵正直挺拔的竹子,表现出了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

不能搞坏了“电灯泡”

“我们的‘电灯泡’都到了吗?要是无故损坏了,我可不依啊!”在战争年代,不管情况怎么紧急,行军作战多么疲劳,每到一地,刘伯承师长总是要这样问。

刘师长带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电灯泡”就是刘师长对知识分子的爱称。他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要爱护、尊重和团结革命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还风趣地说:“知识分子就像电灯泡,能发光发亮,革命事业离不开他们。但他们易破碎,要过细地爱护他们。”1940年春天,在冀南一带,有许多青年学生从敌占区跑来,要求参加八路军。刘师长非常高兴,把他们编成两个学生队,亲自交给当时活动在冀南的三八五旅负责人,并说:“要好好地带他们。”可是,这个负责同志并不在意。他工农出身,平时有点看不起知识分子,认为他们既不能带兵,又不能打仗,光会耍嘴皮子。这时,有一股敌人来侵犯我根据地,那位负责同志下令把这两支没有经过战斗锻炼的学生兵队伍拉到前线去,结果,刚一和敌人“碰头”,这两支学生队伍就被打散了。刘师长知道后,非常生气,曾严厉地对那位负责同志说:打仗是要慢慢学嘛。你对他们就是这个“考验”法?乱弹琴!你赶快把他们一个一个给我找回来!这件事给了大家深刻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青年学生的作用,刘师长后来把他们一个个分到连队当文化教员,每逢打仗,这些文化教员和后勤人员一起,留在后方作保障。他还告诫青年学生,要从书本中走出来,多向工农学习,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高瞻远瞩

1937年12月,刘伯承师长约见陈再道同志,要他带领一支500人的队伍,组成东进纵队,去开辟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刘师长打开军用地图,不时指指点点。从地图上看,冀南的地理位置,大体上在平汉路以东、沧石路以南、津浦路以西、漳河两岸这个地域,是一片大平原。刘师长语重心长地说:“开辟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对我们来说是头一次,对我党我军来说,也是新问题。在平原创建根据地,要比山地困难得多,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大概计算了一下,敌人在华总兵力的一半以上,约40万至50万的样子,可以分布在整个华北,但他们兵力不够分配,这是敌人致命的弱点。如果敌人进攻冀南,太行这边就可以配合作战,冀中、山东也可以配合你们作战,敌人不可能同时集中兵力作战,这是我们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冀南有三四十个县,到处可以打游击,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又有众多的抗日人民,特别是有地下党的工作基础。应该说建立平原根据地的客观条件是完全存在的。”刘师长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在冀南平原建立抗日根据地存在的困难和有利条件与可能性精细的分析,使陈再道心悦诚服。他向刘师长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后,面对张荫梧、鹿钟麟和冀南的石友三等留置华北的国民党顽固派将领,刘师长清醒地看到:随着日寇对国民党转入以政治诱降为主,这帮家伙将会日益加紧反共磨擦。为此,他及时提醒教育部队全面领会执行党中央关于“有理、有利、有节”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之手段,达到团结之目的”的方针。并指出,当前重点要加强联合中不忘斗争的观念。形势的发展,正如刘师长所料,这个提醒,为根据地有力粉碎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提供了思想上和战斗上的准备。

(来源:河北省冀南革命斗争史编审委员会编纂的《冀南革命前辈风范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鑫阳

责编:刘来清 

编审:赵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