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化宣:镇定自若干革命
冯化宣生于1914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中共巨(鹿)南(宫)中心县委书记,1936年任中共南宫、清河工委书记,全面抗战爆发后任中共冀南特委宣传部长。1938年牺牲,年仅24岁。
冯化宣(1914—1938),字贤阁。出生在河北省南宫县和生店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冯化宣8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读完了《四书》、《五经》、《左传》等古典经史。稍长,由于董振田老师十分喜爱这个秉性温和、聪明好学的学生,经常给他讲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一些革命道理,并送给他一些进步书籍。在家庭和老师的教育下,冯化宣在勤奋读书的同时,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30年,冯化宣16岁时考入了南宫县师范讲习所(后改称乡村师范)。在学校里,他经常同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一起,共同探求救国真理。他先后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辩证唯物主义》等革命著作,以及鲁迅等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逐步懂得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所在,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民族的命运危在旦夕。南宫乡师和其他学校的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纷纷走出校门,进行街头讲演,刷写标语和示威游行,号召抵制日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在爱国运动中,冯化宣挥毫疾书,在《南宫周报》上发表了《抗日救国论》等文章,并积极参加和组织“学生救国会”、“读书会”、“反帝同盟会”等党的外围组织,有力地推动了南宫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冯化宣在乡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党支部委员。
1933年,南宫城内各学校师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声援战斗在东北前线的抗日义勇军,发起了抗日救国募捐活动。然而,这一正义行动竟遭到了国民党县党部的粗暴干涉,他们派出便衣特务巡逻盯梢,强令教育局宣布“谁再闹事轻者记大过,重则挂牌开除,永不续用”的命令。党从外地寄来的文件、刊物也被学校当局查封和扣留。冯化宣不顾威胁和恫吓,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想方设法弄到党的刊物、文件,并带领大伙同县党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扩大了党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
1933年底,冯化宣乡师毕业后,被分配到本县杨丘村教书,担任党的区委委员。这时,南宫中心县委已经成立,党的中心工作,主要是秘密发展党员,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冯化宣白天在校教书,夜间、假日就奔走在南宫、清河、冀县、枣强一带,开辟党的地下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唤醒民众投入革命斗争。相继建立了和生店、野庄、西康、王家庄、鲁义寨、卷子镇等一大批农村党支部,恢复了冀县省立第六师范的党组织,筹建了冀(县)枣(强)工委,并担任了冀枣工委书记。
1935年,由于工作需要,冯化宣辞掉教员职务,开始了职业革命的艰苦工作。他对工作极其慎重,一丝不苟,对大家和蔼可亲,满腔热情,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和严密的保护。冀县伏家庄胡灿章一家是冯化宣的“堡垒户”,每逢冯化宣到来,全家都忙起来。老两口烧水做饭,孩子们放哨站岗,为他缝洗衣服,还有的群众把自己的自行车送给他。
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派亲日派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中共冀南特委发动起如火如荼的冀南农民暴动。同年冬,冀南大地的革命烈火震惊了南京政府当局。蒋介石电令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宋哲元,限期捣毁“赤祸”。宋哲元委任刘必达为滏阳河以东的剿共联防司令。刘必达带领一个旅和二个团的兵力驻扎在南宫城周围,与地方上的地主豪绅武装残余相勾结,向冀南革命人民进行疯狂的反扑,许多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一时革命陷入低潮。
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特委调任冯化宣为巨(鹿)南(宫)中心县委书记。这里正是敌人“围剿”的重点地带,冯化宣不顾个人安危,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奋斗不息。一天晚上,冯化宣来到清河县东野庄表兄家,布置工作。凌晨3点,敌人包围了村子。当他跳下床来,房顶上已站满了十几个敌人,突围己经来不及了。表嫂急忙把文件装进孩子的土布袋里,让冯化宣弯身藏在床底下。敌人闯进屋来,十几把雪亮的刺刀挑翻了桌椅、盆碗,却没有发现床下的冯化宣。冯化宣在亲人的掩护下化险为夷。
刘必达多次蓄谋捕捉冯化宣,每次都扑了空。这年春节前,刘必达想冯化宣必定回家,专门派了一个营的剿共队,在冯化宣的家乡和生店住了两个多月。敌人昼夜轮班盯梢,随时进家搜捕,将家中财产、书籍抢劫一空;几次将老父亲、叔叔绑走抵押,先后花款一百多块现大洋,才将老人赎回。冯化宣为了避开敌人的围捕,离开年迈的父母和妻子孩子,常年奔波于野外,在树林里和破庙里安身,坚持革命工作。
193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冯化宣在同事们的掩护下,秘密来到家里。父亲看到久别的儿子衣不遮体,骨瘦如柴,又联想到自己常年为儿子担惊受怕,几乎倾家荡产,不禁黯然神伤。他轻声规劝儿子:“你不要再出去了,家里有饭吃,何必在外边受那风霜之苦?”冯化宣半安慰半开导地对父亲说:“我今日受苦,是为了将来千百万人不再受苦,我也不受苦了。”为了安全,冯化宣未能久留,只同亲人见了一面,便又匆匆离开了家门。
1936年5月底,冀南特委根据省委的指示,决定将特委机关撤出暴动中心区,大部分领导人离开冀南。身为特委委员兼巨(鹿)南(宫)中心县委书记的冯化宣,仍留在冀南坚持工作,从事党员转移和恢复发展组织工作,以便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从此,在白色恐怖之下,冯化宣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官吏纷纷败退,冀南一带的土匪、会道门、民团和各种杂牌武装蜂拥而起,出现了一片混战局面。
1937年11月3日,冀南特委为了贯彻党中央洛川会议精神,由马国瑞代表特委在广宗县李家庄召集军事会议,冯化宣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动员一切力量,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游击队。
冯化宣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筹集到一大批武器弹药。特委在广宗、巨鹿、南宫一带,组织起五百多人,成立了“八路军别动队”,并成立了政治部。当时从北平来的学生董宁、王路、王悦尘、刘铁之等都参加了政治部的工作。为了使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武装及时得到指导,提高战斗力,冀南特委派冯化宣和另外两人前往隆平县,代表特委与驻在那里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支队联系。此时,平乡县北时村的时风栖,也刚刚成立了一支“抗日义勇军”,特委要求冯化宣等3人去隆平途中,顺便到时风栖部作一下教育工作,把时部争取到隆平八路军挺进支队去,以统一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1月9日,冯化宣等3人进入时部活动区域中心,找到时风栖。时风栖是平乡人,事变前是平乡的一个区官,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事变后,他成立了“天下抗日第一军”。冯化宣向时风栖讲述了国家危亡的大局,讲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顺利完成了对时部的争取工作。他们商定:在时部攻取巨鹿以后,再同到隆平。因为这一情况的变化,冯化宣只好派跟随他一同去的薛东岐回特委送信。冯化宣和跟随他去的另一名同事于1月10日,偕同时风栖的队伍向巨鹿行进。结果走到半路上,与平乡、广宗的大刀会遭遇而打了起来。巨鹿城内的军警闻讯出动,时部腹背受敌,被迫向其原驻地平乡县河古庙一带撤退。在这紧急时刻,冯化宣一面派跟随他的同事回特委报告,一面帮助指挥时部突围。当时部撤到河古庙附近时,又得知威县的日寇已驻扎在这里,只好又向西南方向转移。这支刚刚被争取过来的队伍未经训练,纪律涣散,几度受挫,终致垮散,坚持到1月13日,冯化宣身边只剩两人。他们转移到平乡县东马延时,被该村的大刀会包围,3人被当作土匪被捕获。大刀会成分复杂,为奸特所利用,把他们带到村东边时,又从东马延村涌出大刀会50多人,其中一个小头目谭保身凶恶地说:“这还值得往村里带吗?”冯化宣镇定自若,力图向大刀会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他环顾四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大声说道:“我不是土匪,是红军代表,是八路军!”谭保身恶狠狠地说:“管你是个什么八路军、九路军!”说着便将长矛向冯化宣头部刺去。冯化宣当即在乱枪之下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来源:河北省冀南革命斗争史编审委员会编纂的《冀南革命前辈风范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鑫阳 刘红雨
责编:刘来清
编审:赵 伟